★ 全球樂迷一致公認之 “拼死以求的發燒唱片”、“荒島唱片”。
★ 史上最強的發燒大提琴錄音,如天神降臨般的王者風範,美得不可芳豔的弦樂質感,最貼近巴哈思想原貌的藝術顛峰!
★ ERC 以精品手法復刻1965年Mercury版,全球限量 150 套,獨立編號絕對尊榮,收藏家不可或缺的傳家寶典!
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今天已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古典曲目,然而在 18 世紀初期,它卻堪稱是音樂界的一個奇異現象,當時,古大提琴尚未發展成熟,音色黯淡、樸素、共鳴度不佳,作為獨奏樂器,有著極大的爭論,因此巴哈在 1717 年至 1723 年擔任柯登(Cothen)宮廷樂長期間寫作的這幾首大提琴組曲,堪稱是一項非常大膽的嘗試。
之前許多作曲家都窮於表現提琴家族的複旋律之美,在樂曲的舖陳與和聲特性上受到極大的限制,巴哈卻突破了這個難關,藉著單弦律的進行,暗示對位弦律的存在,打破了大提琴無法同時驅動兩條弦以上來進行對位弦律的問題;他同時也考慮到古大提琴的內斂音色,排除奏鳴曲這種主題較為嚴肅、著重架構、強調主題發展的長時間樂曲,選擇了情緒輕快多樣的組曲型態,以提升聽者的興趣。
不過,這組樂曲誕生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根本無人重視它們,也沒有音樂家會在音樂廳中正式演出此曲;直到大提琴家卡薩爾斯(Pablo Casals, 1876-1973)十三歲時無意間在舊書攤發現了這份樂譜,大感興趣的他,抱著敬畏之心經過十幾年的鑽研與演練,才終於在1930年代推出史上第一套全部組曲的錄音,並被古典樂界奉為典範,成為當代著名大提琴家必備的一份曲目,更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渴望攀登的高峰。
然而,巴哈創作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背景始終混沌不明,樂譜上並沒有註記速度與表情,因此這六首風格迥異、豐富多變的作品,成為所有大提琴家畢生最大的挑戰──演奏者必須發揮想像力加以詮釋,以自己的心情解讀這些樂音,而樂譜上許許多多帶有即興意味的琶音與裝飾音、變化萬千的調性與和聲音色,都在在考驗著大提琴家的演奏功力,也成為每位大提琴演奏者對自身能力與感性的試金石。
生於布達佩斯的猶太裔大提琴名家楊納斯.史塔克(Janos Starker),父母因躲避戰亂而從波蘭逃到匈牙利,靠裁縫維生;在母親的期盼下,他從小開始學習大提琴,並進入「李斯特音樂院」就讀,繼承了東歐大提琴演奏學派的傳承。但在二次大戰期間,匈牙利政府因為和德國同一陣線,因此限制、排擠猶太人,史塔克的兩個哥哥也在勞動營中被處決,史塔克本人也差點營養不良而喪命;這使得他對匈牙利留下負面印象,並在蘇聯入侵匈牙利後,於 1946 年前往維也納尋求發展。在這個音樂之都,他發覺自己的種種缺失,並以極大的努力重新學習,他分析了所有與演奏相關的元素,如呼吸、肌肉力量的傳導、造句、弓法、指法等,沉潛一年之後,史塔克在 1948 年受到指揮家杜拉第(Antal Dorati)的邀請,前往美國擔任達拉斯交響樂團的大提琴首席,隔年應另一 位匈牙利指揮萊納(Fritz Reiner)的邀請,赴任紐約「大都會歌劇院」的大提琴首席,後來又在 1953 年隨萊納前往「芝加哥交響樂團」擔任大提琴首席直到 1958 年,離開樂團後,他重拾獨奏家的事業,同時也在印第安那大學任教。
史塔克在四十多年的音樂生涯中,共錄製了五次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;對於大提琴家來說,這六首組曲不僅是試金石,更像是聖杯一般的存在,必須不斷精益求精、自我挑戰才能演出,一般的大提琴家能夠錄製一次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,而史塔克卻憑藉著無比的意志力,並以強烈的意願和新的構思,不斷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邁開步伐。其中 1965 年問世的這套Mercury版巴哈無伴奏大提琴,不僅僅是史塔克第一次以立體聲方式錄製這套曲目,也於焉成為唱片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份里程碑──它們不僅證明了史塔克那俐落、質樸卻又鞭辟入裡的技巧,也見證他詮釋樂曲的獨特智慧,更使得愛樂者有機會重新發現史塔克的另一面,進而重新評論這位大師整體的音樂風格與特色。
史塔克演奏時,沒有誇張的肢體動作或表情,而是以泰然自若、甚至有點嚴肅的神情,在銳利的目光之下,憑藉乾淨無瑕的琴音、輕而短小的抖音(vibrato)來表現樂曲本身的張力;或許有人會覺得史塔克的情感過於內斂、不夠奔放,但事實上史塔克的感情展現並非藉由戲劇化的炫技,而是透過明確的節奏、情感上強烈的穿透性,營造出巨大的張力,那堪稱爐火純青的運弓技巧,不時閃動著如珍貴寶石的耀眼光輝,勾動著聽者心弦。他的演奏方式,代表了一種精準直率的東歐風格,不注入浮誇的虛情假意或追求自我的表現,而是以完美傳達原作曲者的意圖為最高準則。他曾說:「如果聽眾在音樂會後說:『舒伯特的音樂是多麼美啊!』而不是說:『史塔克的演奏真棒!』那我會覺得比較高興。」
多年以來,這套 1965 年Mercury唱片公司發行的史塔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,可說是黑膠迷們畢生無悔的追求,原版唱片在拍賣市場上早已飆破數千美金,卻仍有無數樂迷前仆後繼、奮擲千金也要到手,無非就是為了那美得不可芳豔的弦樂質感。過往數次以黑膠或 CD 型態復刻發行,但英國 Electric Recording Co.(ERC)此番發行,絕對是唱片史上的一大盛事;ERC 向以喚起黑膠唱片黃金年代璀璨光芒為終極使命,除了以珍貴的原始母帶進行重製外,更以費盡心思尋覓、並加以仔細修復的同年代珍貴古董設備,以純手工的方式進行精密復刻,鬼斧神工的精良品質,不僅喚起人們對工匠藝術和人類技藝的再次重視,唱片整體所呈現的忠於原版印刷包裝、精緻絕倫的音質、以及完全符合當時歷史氛圍的紮實黑膠手感,都能讓緬懷黑膠唱片黃金年代的頂級音響玩家們,除了享受發燒音質,更能喚起對頂級黑膠工藝的崇高敬意;名廠名盤,可預計將成為唱片史上另一張不朽的珍貴傳奇!
曲目:
Suite No. 1 in G
Praeludium 2:23
Allemande 4:27
Courante 2:22
Sarabande 3:22
Menuets 2:53
Gigue 1:31
Suite No. 2 in D Minor
Praeludium 3:14
Allemande 2:44
Courante 1:21
Sarabande 3:38
Menuets 2:32
Gigue 1:33
Suite No. 3 in C
Praeludium 4:11
Allemande 2:53
Courante 2:09
Sarabande 3:20
Bourrées 3:09
Gigue 1:59
Suite No. 4 in E-Flat
Praeludium 4:02
Allemande 2:45
Courante 2:30
Sarabande 3:23
Bourrées 3:52
Gigue 1:31
Suite No. 5 in C Minor
Praeludium 6:46
Allemande 4:10
Courante 2:04
Sarabande 2:42
Gavottes 4:02
Gigue 2:26
Suite No. 6 in D
Praeludium 4:39
Allemande 4:32
Courante 2:32
Sarabande 3:21
Gavottes 3:35
Gigue 2:34